Thursday, June 7, 2012

After Aiweiwei.....I enjoy thinking too much


昨天坐火车,半路突然决定下车去一个城市看艾未未的展览,抱着“过了这村就没这店”的想法。一点都没有为“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”后悔,反而感受到了更多的启发。
我之前对艾未未没有过多的了解,只是从各种新闻媒体侧面的知道他大概说了/做了一些party不喜欢的事情。耐心的看了他的作品,才恍然大悟,他不是反对政府,恰恰相反,他竟然是一个如此热心侠义之人,真心想帮助柔弱的人,想要帮助政府。可惜大家都懂得,柏杨提到过,中国有“酱缸文化”。艾未未所想做的事情(比如揭开汶川地震死亡人数真相),无非被这些人看作另一瓢污水,混浇到我们的酱缸里,搅一搅,就和其他的臭气一同不被人察觉了。
他的作品里,有一个纪录片,是送1001个中国人去德国kassel免费参观他的展览。而记录这1001个人的行动本身也成为了一部生动的作品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从未走出国门,农民模样的老爷爷,手里握着飞机票在飞机上向空姐找座位的场景。看到他即朴实又羞涩的表情,我的鼻子立刻酸了起来。也许艾未未并没有刻意描述这个反差,但是作为观众,他让我反思到自己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。不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,也许这趟旅行对于那位老人来说并不享受。也许让每一个观众产生各自想法,是艾未未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吧。
德国人从渔夫到总统,都很好奇他的这个展览。德国人也是人,好奇是人的天性。就不要对“德国人怎样怎样”的话题太作评论了。记得一个德国朋友很坦诚的话:“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德国人感到自豪,我只是觉得很幸运,能够出生在德国。这是我的运气,没有什么。” 说这话的时候是有很多报刊发表欧洲人对那个欧盟国家最有好感,德国首当其冲。
最近在关注一些“审美学”的书,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一个领域,很熟悉又很新奇。因为每个人都有对“美”与“丑”的印象。为什么玫瑰是美丽的,而蟑螂是丑陋的?而每个人对美的东西,都多少能够达成共识。我看不明白原因。不过前人说了,既然是审美,那就不要带着太多主观的欲望,只看事物本身。比如我几年前的时候,看到裸像会脸红,是因为我把它和人类的情欲联系起来了。而如果只关注画面本身,人的自然美,就会对画像产生由衷的喜爱。对于艾未未的作品,也许也没有必要追究“他为什么要这样做,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的目的”,而是单纯的独立开来,看影片实践中微妙的关系变化。(我已经被自己写晕了)。
最后再扯一点,我曾经熬了一晚上的时间看两个交友的娱乐节目,一个是非诚勿扰,还有一个是我们约会吧。因为我特别好奇什么样的人会在电视上相亲。看到后来,心里觉得很不舒服,不是针对节目本身,而是看到那些原本应该个性十足的女孩,却要想方设法迎合社会口味的需要,努力把自己框框在一个个“小女人”,“温柔体贴”,“。。”等等男人对女人的要求当中。尤其是有一位大姐大是的人物,在约会失败以后对着镜头发誓说自己一定要努力转变成一个小女人。我顿时为她感到惋惜。如果是自身的缺点,为一个人改变也无可厚非。但是为什么偏偏要磨灭一个人原本与众不同的天性,只是因为迎合那个她认为会喜欢她违心的‘小女人’行头的男人。每个人正是因为所经历的事情和生活条件不同,才让他本身拥有与众不同的气质。不知道站在台上的那些候选男人,有没有认真的想过自己是喜欢“大众标准”的女人,还是他有自己的标准,知道自己的脾性,知道自己想要找什么样的人。
然后我就想扯到教育了。。。不贫了。。。还是用一首我很喜欢的歌了结吧:Another Brink in the Wall, Pink Floyde.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